DeFi崩盘实录:交易所大佬互撕,散户血本无归!
JellyJelly 危机:当 DeFi 遇上中心化暗算
DeFi 领域最近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Hyperliquid,一个号称交易量第一的去中心化交易所 (DEX),因为一个名为 JellyJelly 的 Memecoin 陷入了信任危机。这场危机不仅仅是 DeFi 项目自身设计缺陷的暴露,更是一场中心化交易所暗中较劲的戏码,将 DeFi 领域 “去中心化” 的虚伪面纱撕开了一角。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一位交易者在 Hyperliquid 上开设了价值 800 万美元的 JellyJelly 空头头寸,要知道,这几乎占当时 JellyJelly 流通市值的 50%。 紧接着,这位交易者开始拉高 JellyJelly 的现货价格,导致自己被强制平仓。 这种看似自杀式的操作背后,隐藏着一场精心策划的 “空头挤压”。
Hyperliquid 的 HLP (Hyperliquid Liquidity Provider)机制,本意是为交易所提供流动性,当头寸无法正常平仓时,HLP 会接手并尝试以有序的方式平仓。 但由于这次的头寸规模过于巨大,HLP 被迫做空 JellyJelly,却发现市场上根本无人愿意接手。
更令人玩味的是,就在 Hyperliquid 和 HLP 焦头烂额之际, Binance 和 OKX 两大中心化交易所突然宣布将在 24 小时内上线 JellyJelly 的合约交易。 这被业内人士解读为对 Hyperliquid 的一次 “精准打击”,是交易所之间赤裸裸的 “战争”。
面对突如其来的 “袭击”,Hyperliquid 的验证者们做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决定:下架 JellyJelly,并通过人为调整预言机价格的方式,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强制平仓了该头寸。 这直接导致 Hyperliquid 的代币价格暴跌,一日之内跌幅接近 25%。
Hyperliquid 的这一举动,引发了业内轩然大波。 救助 HLP 存款者,真的是合理的吗? 还是暴露了 “去中心化” 表象下,权力高度集中的本质? 这场 JellyJelly 危机,远不止一场 Memecoin 的闹剧,它揭示了 DeFi 领域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
Hyperliquid 的自救闹剧:去中心化交易所的权力游戏
Hyperliquid 对 JellyJelly 事件的处理,像极了一场精心编排的 “自救” 闹剧,它将 “去中心化” 的遮羞布扯下,暴露了其背后权力高度集中的本质。
事件回放:一场 Memecoin 引发的血案
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 Hyperliquid,这家号称交易量第一的 DEX,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用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大规模的空投活动。 但这次 “JellyJelly 危机”,却让用户们看清了 “去中心化” 表象下的真相。
那位开设 800 万美元空头头寸的交易者,无疑是这场闹剧的 “导演”。 他利用 Hyperliquid 的机制漏洞,人为制造了 “空头挤压”,迫使 HLP 接手了难以平仓的头寸。 而 Binance 和 OKX 的 “助攻”,则让这场危机雪上加霜。
Hyperliquid 的应对方式,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为了保护 HLP 存款者的利益,他们竟然选择人为操纵预言机价格,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强制平仓。 这种做法,无疑是对 “去中心化” 精神的背叛,也让 Hyperliquid 陷入了信任危机。
预言机操纵:一場既得利益者的狂欢
预言机,作为区块链世界与现实世界连接的桥梁,其公正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然而,Hyperliquid 却为了自身利益,公然操纵预言机价格,将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利益踩在脚下。
更讽刺的是,HLP 持有者可以通过投票权委托给验证者,而验证者又控制着预言机的价格。 这意味着, HLP 持有者实际上是通过治理间接参与了预言机价格的调整,间接给自己带来了利润。 这简直是一场既得利益者的狂欢!
这种 “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 的做法,无疑是对市场公平性的严重践踏,也让人们对 Hyperliquid 的 “去中心化” 产生了深深的质疑。
Tarun 的质疑:缺陷的设计,封闭的策略
Robot Ventures 管理合伙人 Tarun Chitra 对 Hyperliquid 的机制设计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他认为, Hyperliquid 的 HLP 机制与其他平台(如 GMX 的 GOP 和 Jupiter 的 JLP)有所不同,HLP 的运作逻辑是,用户存入以太币(ETH),平台会将这些 ETH 分配到多个资产中进行做市。 这些资产分配由链外算法决定,用户需要信任 Hyperliquid 团队的资产配置能力。 这种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比如没有设置头寸限制、未平仓合约上限等。
更重要的是, Hyperliquid 的代码并未开源,系统设置也不够清晰透明。 这意味着,用户无法验证 HLP 的真实运行情况,也无法确定 HLP 是否有明确的风险限制。
Tarun 认为, Hyperliquid 在策略限制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这种封闭的策略虽然提高了资本的使用效率,但也削弱了用户的信任感。
Hyperliquid 的 “自救” 闹剧,让我们看到了 “去中心化” 表象下的权力集中和利益操纵。 这场危机,也给所有 DeFi 项目敲响了警钟:真正的去中心化,不仅仅是口号,更需要透明、公正的机制设计和社区的共同监督。
交易所战争:Binance 和 OKX 的“正义”制裁?
Binance 和 OKX 在 Hyperliquid 遭遇 JellyJelly 危机时,突然上线 JellyJelly 合约,这一举动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争议。 这究竟是 “正义” 的制裁,还是趁火打劫?
精确打击还是趁火打劫?
Binance 和 OKX 的举动,很难不让人联想到 “趁你病,要你命”。 在 Hyperliquid 陷入困境之际,两大交易所选择上线 JellyJelly 合约,无疑是在伤口上撒盐,加剧了 Hyperliquid 的危机。
Haseeb Qureshi 将这一事件与之前 CZ 对 FTX 的做法进行比较,但他认为两者并不相同。 CZ 当时并没有理由相信,通过抛售 FTT 会直接导致 FTX 破产。 而 Binance 和 OKX 的行为,则更像是 “精确打击”,目标明确,意图明显。
上线合约市场,无疑会加剧 Hyperliquid 的 “空头挤压”。 如果 Hyperliquid 正在经历空头挤压,那么合约市场的开放会加剧这一趋势。 资金费率的飙升,也让市场极度不稳定。
那么, Binance 和 OKX 为何要采取如此激进的策略? 他们真的是为了 “惩罚” Hyperliquid 的不当行为,还是另有图谋?
HLP:债务工具还是股权游戏?
HLP 在 Hyperliquid 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它既是流动性提供者,又是 “官方资金池”,似乎享有某种特权。 但 HLP 究竟是一种债务工具,还是一种股权游戏?
Tarun 认为, HLP 更像是一种债务工具,因为它通过向存款人募集资金来进行操作。 HLP 从存款人那里获取资金,并将这些资金用于各个市场的做市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在扮演一种 “地方贷款人” 的角色。 如果 HLP 违约,比如在 JellyJelly 事件中,那么存款人会拥有优先索赔权。
Haseeb 则认为, HLP 更像是股权,因为 HLP 的投资者实际上获得了所有的利润。 所以它更像是股权,而不是债务。
Tom Schmidt 则认为, HYPE 代币价格下跌的主要原因是,这次事件让人们对交易所的未来产生了不确定性。 如果一个交易所有特权流动性提供者,并且这些提供者永远不会承担亏损,那么为什么其他人还要在这个平台上交易呢?
HLP 的角色定位,以及它与 Hyperliquid 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 但可以肯定的是, JellyJelly 事件让人们对 HLP 的真实价值,以及 Hyperliquid 的 “去中心化” 程度,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DeSci 的乌托邦?基因数据上链的伦理拷问
在 DeFi 世界之外,DeSci(Decentralized Science,去中心化科学)领域也掀起了一股浪潮。 SEI 协议,一条高性能的 Layer 1 EVM 链,宣布他们正在进行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胆的 DeFi 投资:收购基因公司 23andMe。
23andMe 的烂摊子:SEI 的英雄救美还是火中取栗?
23andMe,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基因公司,如今却深陷破产危机。 SEI 基金会计划收购 23andMe,并承诺保护 1500 万美国人的基因隐私,将数据所有权还给用户,让用户决定如何货币化自己的数据。
SEI 的这一举动,被一些人视为英雄救美,是 DeSci 理念的伟大实践。 但也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场炒作,是 SEI 在火中取栗。
Tarun 质疑,SEI 团队中是否有人真正了解隐私保护技术? 如果要做这件事,目前其他竞标者大多是计算生物学公司,比如 AI 药物研发公司。 他们的目标是将 23andMe 的数据用于训练 AI 模型。
将基因数据上链,真的能保护用户隐私吗? 用户真的能掌控自己的数据吗? 这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隐私的幻觉:区块链能拯救基因数据吗?
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解决数据隐私问题的利器。 通过加密技术,用户可以控制自己的数据,防止数据被滥用。
但 Robert Leshner 认为,将数据迁移到区块链上并不会比现有方式更安全。 事实上,这可能会增加数据泄露的风险。 当然,这取决于所采用的安全措施,比如加密技术、零知识证明 (ZK) 等。 但总体来看,他不认为这能显著改善隐私或安全性。
Haseeb 也对 “数据所有权” 的概念一直持怀疑态度。 他认为,即使将数据加密后放到区块链上,并通过解密密钥授权他人使用数据,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如果区块链从业者对隐私保护技术缺乏了解,试图处理这类问题,往往会适得其反。 比如,他们可能花光所有资金,却因操作失误泄露数据。 更糟糕的是,这些数据或许会被某些国家用于开发生物武器。
Tarun 的怒火:DeSci 就是包装精美的 Meme 币
Tarun 毫不客气地指出,DeSci 热潮本质上是包装更好的 meme 币。 它换了一种品牌,吸引那些对传统 meme 币感到厌恶的人。 这些人其实仍然是追逐潮流的投机者。 DeSci 的运作方式更像是捐款给非营利组织,但缺乏验证其公益性的机制。
在 Tarun 看来,DeSci 项目大多是骗局。 它们打着 “去中心化”、”保护隐私” 的旗号,吸引投资者,但最终却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DeSci 的乌托邦,或许只是一个美丽的幻觉。 在技术不成熟、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地将基因数据上链,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风险。
稳定币监管:一场华盛顿的权力斗争
稳定币,作为加密世界与现实世界连接的重要桥梁,其监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近期,美国国会正在推进一项新的稳定币法案,但各方势力角力,使得稳定币监管的未来充满变数。
《天才法案》 vs. 《稳定法案》:谁将主导未来?
目前,美国国会主要有两项稳定币法案:Kirsten Gillibrand 提出的《天才法案》(Genius Act)和 French Hill 提出的《稳定法案》(Stable Act)。
《天才法案》更加友好于行业发展。 它允许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发行稳定币,并且州监管机构也可以参与监管,而不
HLP 的未来:一场关于信任的豪赌
Hyperliquid 的 HLP 机制,在这次 JellyJelly 事件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HLP 的未来,也变成了一场关于信任的豪赌。
事件发生后,HLP 的存款额大幅下降。 这说明,许多用户对 HLP 失去了信心,担心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Hyperliquid 可能会主动介入保护 HLP,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 HLP。
Robert Leshner 则认为,风险已经增加。 如果事件足够严重,平台可能会介入并关闭市场,设定一个解决价格,使 HLP 不会亏损。 这确实是一种保护措施,但也暴露了 Hyperliquid 的机制在小型资产上的脆弱性。 这种攻击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至少增加了一个数量级。
HLP 的未来,取决于 Hyperliquid 如何重建用户信任。 如果 Hyperliquid 能够完善机制设计,提高透明度,加强风险控制,那么 HLP 或许能够重获新生。 但如果 Hyperliquid 仍然坚持封闭的策略,那么 HLP 的未来将充满不确定性。
Meme 币和 Olympus 的暗影:谁在浑水摸鱼?
在 JellyJelly 危机爆发后,一些人开始关注那些曾经的 “抢劫者”,他们是否正在悄悄地从破碎的金库中赚取收益?
Meme 币,作为加密世界中最具投机性的资产之一,常常伴随着欺诈和操纵。 JellyJelly 事件,无疑是 Meme 币乱象的又一次暴露。
而 Olympus DAO,这个曾经风光无限的 DeFi 项目,也因为其庞氏骗局般的模式而备受争议。 在 DeFi 领域,类似的 “庞氏骗局” 层出不穷,吸引着无数的投资者。
那些曾经的 “抢劫者”,往往是 DeFi 项目的早期参与者或内部人士。 他们利用信息不对称,通过操纵市场或欺诈手段,从其他投资者手中掠夺财富。
在 JellyJelly 事件中,是否也有人在浑水摸鱼? 那些在危机中获利的人,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这仍然是一个谜。
Tarun 的失败者榜单:JellyJelly 的意义何在?
在 Tarun Chitra 看来,JellyJelly 事件的失败,比 MobileCoin 更糟糕,但至少它符合 Hyperliquid 的品牌定位。
MobileCoin,这个曾经备受期待的隐私币项目,最终以失败告终。 但 Tarun 认为,MobileCoin 至少还试图成为一个真正的项目。
而 JellyJelly,更像是一个风险投资家的笑话。 它的存在,似乎只是为了给 DeFi 领域增添一些闹剧。
Tarun 认为,JellyJelly 事件暴露了 Hyperliquid 在机制设计和风险控制方面的缺陷。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也符合 Hyperliquid 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品牌形象。
JellyJelly 的失败,或许是 DeFi 领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阵痛。 但它也提醒我们,在追求 “去中心化”、”创新” 的同时,更要注重风险控制和用户保护。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