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真相:首份成绩单背后,藏着你不知道的秘密!
经济“首份成绩单”:开局良好,稳中有进
今年中国经济的首份“成绩单”新鲜出炉,数据显示,1-2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积极向好的态势,为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多个关键经济指标均呈现同比增长,显示出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活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宏观政策组合拳的显效、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以及社会预期信心的提升。财信金控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预计,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望保持在5%以上。
工业生产:新动能澎湃,转型升级加速
规上工业增加值稳步增长,新质生产力成引擎
今年以来,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政策的积极推动下,工业领域的新动能不断壮大,企业对未来的预期也得到改善,工业生产整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
最新数据显示,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9%,延续了上年四季度以来的良好增长势头,增速分别较上年四季度和全年加快了0.2和0.1个百分点。从行业层面来看,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有36个行业实现了增加值的同比增长,超过八成的行业和六成的产品实现了增长,显示出工业发展的广泛性和积极性。
伍超明指出,新质生产力正发挥着日益强劲的拉动作用,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增速显著高于工业整体水平,成为推动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新三样”与高技术制造业:引领增长新潮流
近年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迅速推进,为工业开拓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源源不断地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产量表现亮眼。数据显示,前两个月,新能源汽车、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太阳能电池产量分别增长47.7%、37.5%、5.9%,继续保持较高增长;规模以上工业风力和太阳能发电量也都保持两位数增长。
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发展也取得了新进展。前两个月,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1%,较上年全年加快0.2个百分点。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异军突起,“人工智能+”等创新产品加速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带动高端制造快速前行。1-2月,集成电路圆片、工业机器人、动车组、民用无人机等高技术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19.6%、27%、64%、91.5%。
大模型在电子、汽车、化工等重点工业领域开始实现规模化应用,也带动算力产品需求激增和智能化产品订单大涨,相关产品产量大幅增长。机器人减速器、服务器产量分别增长95.8%、73.0%,服务机器人、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的产量分别增长35.7%、29.9%。
以旧换新政策显效,传统行业面临挑战
在汽车报废、置换更新补贴政策等因素的带动下,1—2月份,规模以上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0%,连续4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3.9%、47.7%,新能源汽车配套产品充电桩产量增长32.2%。
得益于家电产品以旧换新等政策带动,规模以上家用电力器具制造增加值同比增长10.1%,家用电冰箱、家用空气湿度调节装置、家用房间空气清洁装置、家用洗衣机等家电产品产量两位数增长。
然而,部分传统行业在这场新旧动能转换的浪潮中遇到了瓶颈。伍超明指出,在工业整体稳步前行的大格局下,行业发展分化的情况仍然存在,一些传统行业承压,如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产量下降2.1%。
付凌晖也指出,当前市场供求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部分行业价格低迷,一些企业效益欠佳。下一阶段,需落实好全方位扩大内需的各项举措,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改善企业经营状况,促进工业高质量发展。
伍超明认为,年内有可能会出现工业生产面临新质生产力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传统行业产能利用率偏低和出口依赖度高的行业可能受地缘政治冲击影响并存的局面,但在逆周期政策力度加大的对冲下,有望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消费市场:亮点频现,内需潜力释放
春节消费热潮带动,服务消费持续升温
今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这些“组合拳”有效地撬动了中国庞大的内需潜能,使得消费市场的多个领域呈现出亮点频出的发展态势。特别是在春节期间,外出就餐、走亲访友、旅游出行以及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活动变得异常活跃,服务消费持续升温。
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3731亿元,同比增长4.0%,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从消费类型来看,商品零售额为73939亿元,增长3.9%;餐饮收入为9792亿元,增长4.3%,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1.6个百分点。
同时,外出文旅休闲活动明显增加,与出行相关的消费市场也实现了较快增长。1—2月份,旅游咨询租赁服务类、交通出行服务类零售额同比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春节假期期间,全国国内出游超过5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增长7.0%;春节档电影总票房达到95.1亿元,观影总人次达到1.87亿。
对此,伍超明分析认为,今年前两月消费总量有所回升,但内需仍有待进一步巩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0%,较2024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餐饮、乡村消费以及服务零售增速领先。然而,CPI同比下降0.1%,核心CPI仅微增0.3%,反映出居民的消费信心仍然需要进一步提振。
前两个月,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限额以上单位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26.2%、21.8%、11.7%、10.9%。
政策助力消费升级,未来增长可期
付凌晖介绍说,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春节期间旅游文化体育市场的火热带动了市场销售的回升和服务消费的扩大,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增速比上年全年加快0.5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3月1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该方案明确提出要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并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农民增收。这些措施有望进一步激发消费活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回升。
伍超明认为,“预计年内消费有望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他指出,一是政策红利将继续释放,日前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部署了8个方面30项重点任务,将推动消费从“修复性增长”向“内生性扩容”转型;二是消费结构转型升级,银发经济、AI+消费、国货品牌(文化IP+)或将成为接下来的增长主线。
专家解读:稳定增长,信心仍需提振
总体而言,今年前两个月的经济数据展现了中国经济稳中有进的良好开局。工业生产在新动能的驱动下保持了较快增长,消费市场也呈现出复苏态势。然而,专家也指出,当前经济发展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部分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压力,居民消费信心仍需进一步提振等。未来,需要继续加强宏观政策的调控力度,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